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 搬迁工作动态
【中国自然资源报】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 雨夜无忧虑 安家亦安心——甘肃省定西市地灾避险搬迁工作实录


发布时间: 2023- 05- 26 17: 14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近日,甘肃省定西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岷县马坞镇黑鹰沟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给予肯定。目前,马坞镇黑鹰沟村19户53名村民已搬离地灾隐患点,过上了安全舒心的日子。

岷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山地带相接壤处。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却始终伴随地质灾害风险:历史上的岷县,记录着多次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事件,岷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史,多半是与地质灾害抗争的历史。

近年来,甘肃省全面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定西市自然资源部门充分发挥职能效用,积极配合兄弟单位开展工作,通过组织实施易地搬迁、地灾避险搬迁等,极大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乡亲们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变化。

搬迁势在必行

岷县马坞镇黑鹰沟村付家坪社位于距镇区8公里外的山沟里,两山夹着14户人家。每当汛期来临,山洪裹挟着泥土,顷刻间奔流而下,村民们出行不便,生活难安。

现年46岁的何军明是付家坪有名的养殖大户,羊存栏150只。他家就住在山脚下,房院后墙紧挨着山体。2021年6月的一个傍晚,一场特大暴雨倾盆而降,短短几分钟内,何军明家院子里积起的泥浆就淹到了他的大腿处。一家人怕房子坍塌不敢进屋,只能瑟瑟发抖地站在屋檐下的台子上,孩子们被吓得哇哇大哭。

何军明赶紧将妻子和两个孩子拢到身旁,安慰他们说:“只要人没事儿,就什么都不怕。”就这样,全家人在颤抖中一夜未眠。第二天雨停了,何军明一家四口拿着大盆往外舀水,浑身泥水的他们刚直起腰,一直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后山滑坡了……

何军明一家的雨夜遭遇,也是岷县地质灾害防治严峻形势的缩影。保护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让村民不再担惊受怕,搬迁势在必行。

不久,马坞镇将付家坪整自然村作为搬迁对象,纳入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范围。当地自然资源部门积极奔走,最终在黑鹰沟村选取了一块平坦的开阔地建设集中安置点。2022年7月,马坞镇黑鹰沟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工建设,乡亲们的安居梦催促着建设进度不断向前。短短两个月,搬迁点就建好了。“黑鹰沟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距离镇区5公里,毗邻316国道,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岷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安置点内,新建成的房屋青瓦白墙、整齐划一。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村民们正忙着打扫院落、扮靓家园,乡亲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整村妥善安置

对于马坞镇分管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副镇长季永强来说,搬迁工作最难的就是说服世世代代在山里生活的老百姓。故土难离的心情和对搬迁之后生活的担忧,让很多村民处于观望之中。对此,岷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配合当地镇村干部采用“车轮战”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劝说群众搬迁避险。

“当时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且又是农忙时节,村里缺劳动力,村民们又没时间,搬迁工作进展缓慢。”岷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为了最大程度减轻农户负担,让村民们尽快搬到安置点,自然资源系统的工作人员和村镇干部们加班加点,不辞辛劳。他们把“8小时之外”的时间调成“生态避险搬迁频道”,村民们白天在地里干活,等到晚上回家的时候,工作人员便到老百姓家里帮他们搬东西。

很快,付家坪整自然村完成了避险搬迁工作。坐在装修精致的新家里,何军明依然时常梦见旧宅子后面的那座大山,但再也不用担心了。

安置点上,还有5户从别的村搬过来的住户。70岁的唐宝玉便是其中之一。说起现在的房子,他笑得合不拢嘴,逢人便夸。而最让唐宝玉的女儿杨明芳高兴的是,10岁的儿子上学放学再也不用走两小时的“长途”了。“以前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远,孩子天不亮就要出门。现在孩子在马坞镇上学,放学后步行20分钟就到家了。”杨明芳说。

岷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刘文杰负责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他表示,付家坪搬迁是岷县整自然村集体搬迁的成功案例。岷县正大力推广马坞镇集体搬迁模式,新的集中安置点已开工建设了。

如今在定西,许多面临地质灾害隐患的自然村群众,通过避险搬迁开始了新的生产生活。“定西市将生态及地质避险搬迁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我们将竭尽全力,用心建设,让搬迁群众顺心生产,安心生活。”定西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史炬炜说。(通讯员 赵文学 张虎强)





责任编辑: 市自然资源局管理员       
分享到: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