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迁治结合搬出自然灾害防治“金路子”——定西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探索与思考 |
|
|
|
全市统筹安全、民生、经济和环境“四本账”,聚焦规划、建设和产业等关键环节,抓全盘、抓统筹、抓具体、抓细节,截至目前,2022年实施的2722户1.03万搬迁对象全部入住新居,2023年实施的3286户1.22万搬迁对象,已搬迁入住1013户,11月底能够实现100%入住,速度质量始终走在全省前列,走出了一条迁治结合的自然灾害防治“金路子”。如何察亮搬迁底色,砥砺能力成色,构建治理亮色,分析研判全市生态及地质搬迁现状,意义重大。 一、基本情况 (一)以民生为本聚发展合力。搬迁是一道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共答题”,国家将甘肃作为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第一个省份予以支持,是对甘肃的特殊关爱。定西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躬身实干,把中央和省上的高度重视转化为定西的实际行动。通过摸底调查,全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计划搬迁1.69万户6.82万人,分两期实施,一期计划用5年时间搬迁1.3万户5.145万人,二期计划搬迁3920户1.68万人,搬迁规模全省第五。搬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定西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6条、小型河流及山洪沟道121条、九甸峡水库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地11个,水土流失及敏感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7%,超过50%的国土面积位于自然灾害高易发区,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373处,威胁人口16万人,需要抢抓机遇,用足用好政策红利,最大限度消除灾害对群众的影响。搬迁是提升效能和形象的“展示窗”,搬迁工作,既消除了群众安全隐患,改善了居住条件,还配套了水、电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有利于促进人口空间转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城乡结构更加优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二)以初心为舵定发展举措。隐患怎么除,坚持系统谋划。全市严格按照六大隐患区域的规划范围和“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应搬尽搬”的搬迁原则,技术单位托底,严格户申请、组评议、村初审、乡复审、部门审查、县区认定、市级审定、省级复审“八步走”工作流程,精准识别搬迁对象,2022年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61户实现应搬尽搬,2023年12个隐患点456户实现应搬尽搬。人往哪里搬、地在哪里划,坚持进城和集中安置为主。严格落实“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要求,尽最大努力把安置区规划到县城、中心城镇、中心村、农业产业园和川河经济带。2022年搬迁2722户中,进城购买商品房安置1459户,占53.6%;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建点和空置房安置537户,占20%,两者占搬迁任务的73.6%。2023年建设集中安置点40个安置1116户,进城购买商品房安置1935户,两者占搬迁任务的93%,实现了搬迁群众向城区、镇区和中心村等产业集群区、交通便捷区聚集的良好态势。钱从哪里来,坚持整合统筹。在中央、省级补助资金“10+5”的基础上,做足配套资金“N”的文章,市政府出台15条配套政策,县区出25条配套措施,统筹整合各类政策资金,推行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落实“住房贷”和“创业贷”等金融产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2022年拨付补助资金2.722亿元,政策性发放贴息贷款6135万元,县区自筹发放贴息贷款7815万元,税费减免1447万元,落实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150万元,建成硬化道路30公里,配套建设生活水、电及污水管网26公里,新建文化广场7个,美化庭院780户,实施产业扶持项目13个1200万元,增减挂钩预计收益2.13亿元。房屋如何建,坚持多策并举。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采用代建、联建、统建、自建和购置等多种方式,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建设单位主抓,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程严格建设标准,强化建设管理,确保房屋工程质量,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搬迁、当年入住。2022-2023年集中建点52个,各县区统一建筑风貌,以一层砖混结构为主,建筑面积平均在90平方米之间。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推进迁入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等新型产业链,以产定搬、以岗定搬,打造老百姓身边的饭碗。2022年开展就业培训3272人,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2780人,户均收入稳定在3万元以上。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拆旧复垦”政策,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2022年2722户全面拆旧复垦,复垦耕地1082亩。新村如何管,坚持权益有效保障。迁入区搬迁群众继续享有迁出区乡村振兴、土地承包等相关政策,对迁入区群众及时纳入社区化管理,落实好户籍转移、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社会保险、公共设施保障等,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生活好,能融入,社会安全稳定。 (三)以产业为基夯发展支撑。全市组织13个市直部门组成调研组,深入县区、乡镇开展专题调研,出台《定西市关于支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若干措施》,为搬迁提供七个方面15条具体支持举措,建立健全政策性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全市“新市民计划”应运而生,让搬迁群众城市、农村“两头跨”,既继续享有老家农村“三块地”的收益,又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各项保障。搬迁“后半篇文章”为群众考虑的细致入微,进城安置、集中点安置均配置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其余利用周边资源解决。据省搬迁办随机入户抽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为100%,对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为99.30%,对住房的满意度为99.28%,对后续支持的满意度为98.95%。 (四)以实干为先绘发展成色。从底图中看“形”,依托搬迁管理信息系统,发挥部门优势,充分运用已有数据资源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建立横向联通相关部门,纵向连接省市县的信息管理“一张图”,实现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管理,确保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核实、及早处置,避免乱搭车,提升工作成色。在统筹中赋“能”,统筹整合乡村振兴、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各类政策资金,推行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落实“住房贷”和“创业贷”金融产品,提供城区限价房和担保服务。免费为2022年2722户搬迁群众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迁入区570亩建设用地应保尽保。在预判中严“管”,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市级制定了“专班工作、督考平台考核、纪委监督、领导包抓、专责组工作、日报告周调度旬汇报月通报”“六项制度”,建立了“四督十查”工作机制,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领导每日调度、包抓领导一线督战、行业部门齐抓共管。同时,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纳入党政一体化督考平台,以严密的机制、严肃的督导保障搬迁工作高质量高效率落实。在评估中提“质”,制定验收方案,成立市级联合验收组,扎实开展验收评估工作,迁入区、迁出区随机抽验1090户,占40.04%,通过市级验收复核评估,全市搬迁对象入住率达到100%,补助资金拨付率100%,旧宅基地复垦率100%,群众满意度100%。建立拆旧复垦承诺制,为搬迁群众留足时间,解除后顾之忧,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宣讲中扩“面”,结合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制作专题片1部,编制宣传册3000份。主动衔接新华社等中央和省、市级新闻媒体刊发工作信息50多条,到帮扶村、搬迁点开展宣传活动40多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定西市虽然在搬迁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不足:一是对象认定还不够精准。个别县基础工作不够扎实,搬迁范围及对象认定工作不够精准。二是安置方式还不够合理。个别县区和部门政策把握不够准确,搬迁方案执行不到位,落实“应搬尽搬、应搬早搬”、“整区整地搬迁”要求有差距,未形成整区、整地、整山头、整沟壑搬迁的规模效应。三是配套设施还不够健全。各县区将工作重点放在“搬得出”上,在培育壮大产业、促进就业创业、后续扶持上下功夫还不够。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提升政策执行能力。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生态及地质避险搬迁决策部署,聚焦服务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大局,强化“政治、本领和作风”三种素质,发扬“团队、创新、担当和斗争”四种精神,提升“学习转化、科学谋划、协调推动、执行落实和防腐巨变”五种能力,既懂省、市情“公共课”,又通精搬迁岗位“专业课”,以更宽的视野规划搬迁发展路径,以务实的举措推动搬迁政策落地,以创新的姿态拼出绿色转型发展,为市委、市政府在落实追赶战略中提供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的大思路,谋划大战略,当好大参谋。 (二)加快完善精准管理措施。发挥“规划纲要、年度方案、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组合拳作用,当好规划执行的“温度计”。围绕对象确定、建设进度和拆旧复绿三项硬指标,紧盯9月底搬迁入住80%以上,11月底前全部搬迁入住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强化搬迁运行精准“调度单”。大力发展产业,当好群众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强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研判,聚焦集中安置工程建设特点和薄弱环节,压紧压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当好促进搬迁的“报警器”。及时完善助农纾困解难政策,用足用活增减挂钩政策,当好搬迁的“加速器”。 (三)加快配套后续扶持产业。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金融支持、就业创业、入学就医、产业扶持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形成搬迁“政策包”,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同步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和公共服务能力水平。鼓励迁入群众就地就近配套培育产业,引导搬迁群众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确保群众在家门口能稳得住、有业就。 (四)加快压实各方责任链条。靠实包抓责任,及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推动相关县区搬迁任务有效落实。履行行业监管责任,坚决杜绝边规划、边建设或先建设、再规划的现象发生。落实县区及乡镇主体责任,对辖区内所有生态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地毯式排查,区分轻重缓急,排出避险搬迁的优先序,细化年度搬迁方案,优先搬迁地质灾害威胁区和河湖管理范围内的受威胁群众,坚决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应搬尽搬”。(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 王俊龙) |
|
责任编辑: 市自然资源局管理员 |
分享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