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定西市加快推进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 |
|
|
|
今年,定西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搬出安全、搬出绿色、搬出幸福”这一目标,更大力度打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攻坚战,以点带面、以户带村、整村推进,切实以搬迁工作的点滴之力汇聚群众的幸福之源,让更多人民群众远离危险、福暖四季。 ——加大统筹谋划,精心安排组织实施。从2023年10月份开始,定西市结合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任务,先后召开全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工作专班会议,对2024年全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统筹安排,提前谋划实施。制定印发了《定西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2024年工作计划》《定西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2024年实施方案》等文件,重点围绕2024年避险搬迁计划下达、对象识别、安置选址、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资金落实、资金监管、质量监管、竣工验收、搬迁入住、不动产办理、拆旧复垦、后续产业扶持等方面,明确工作目标任务、靠实主体责任、制定推进措施,提出时间节点要求,为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谋篇布局,真正做到了工作方向明确、任务清晰、底数精准、责任牢靠。 ——严格认定程序,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按照“政府引导、技术认定、应搬尽搬”的要求,紧盯“六大隐患区域”深入开展排查摸底,利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水务、地震部门行业调查成果、矢量数据、管理系统、核查软件等手段,通过逐村排摸、逐组核查、逐户征求意见、第三方评估鉴定,严格落实“县区认、市直审、省上核”三级认定程序,今年精准识别搬迁对象3000户1.21万人(其中,地质灾害威胁区2921户1.18万人、生态敏感区14户54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15户49人、地震危险区50户191人)。行业部门积极加强与省直厅局沟通衔接,优化对象认定流程,强化政策服务指导,加快搬迁对象认定网上联审和常态化随报随审。坚持以规划为引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村社、重点人群,着眼集中、集聚、集能,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坚持安全优先、以点带面、以户带村、整体推进,全力推动整村整社、整山头、整沟壑搬迁。今年全市7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421户群众将实现应搬尽搬,20个村社360户群众将实现整体搬迁。 ——强化规划引领,科学确定安置方式。坚持集中安置和进城购买商品房安置为主,创新安置方式,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认可、灵活选址、梯度安置”的思路,严格落实“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要求,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美乡村、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在县城、园区、中心镇、中心村规划选址,将安置点选址与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踏勘论证,确保选址科学合理。鼓励对已建成安置点改扩建,降低配套成本,构建形成了县城商品房安置、小城镇扩点安置、产业园区带动安置、下山入川多元安置“一城四区域”安置布局。今年计划集中建点和进城购买商品房安置2951户,占搬迁任务的98.37%。建设集中安置点50个,安置1376户(其中新建41个、安置744户,改扩建9个、安置632户);购买商品房和存量房安置1575户;插花自建安置49户。在集中安置点建筑风貌设计上,全市结合“和美乡村”创建行动,遵照《定西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导则(试行)》,充分借鉴《定西市和美乡村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型住宅推介图集》,引导搬迁群众统一规划建设,打造兼顾传承历史文脉、生活便捷舒适、风貌和谐优美、生态绿色靓丽的新居所。均衡布局水、电、路、气、暖、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最大限度让搬迁群众方便满意。 ——积极主动作为,抢抓工期先行先干。各县区严格按照省、市决策部署,积极主动作为,盯紧盯牢时间节点、强化政策宣传引导、建立责任落实清单、抢抓建设黄金施工期,严格规划选址,做好用地要素保障,审批土地433亩,安置点用地做到应保尽保。锚定 “9月底完成搬迁入住80%、11月底完成搬迁入住100%”的目标任务,抓早抓快,全力提速搬迁进度。截至目前50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面开工建设,临洮县幸福家园、安定区中川文苑、巉口镇山海新村等5个集中安置点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对进城购买商品房群众,各县区充分利用节日和文旅活动期间,组织举办各种选房认购活动,开展搬迁政策宣讲,提供政策咨询、金融担保等各项便民服务,目前全市计划购买商品房安置的1575户已签订购房合同356户,搬迁入住103户,入住率9.13%。 ——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提升搬迁质效。强化政策配套,落实落细国家和省市补助资金、贴息贷款政策,进一步细化落实“10+5+N”配套措施,并持续放大“N”的效应。已拨付2023年补助资金3.6亿元,发放各类贴息贷款3.3385亿元,市、县区财政贴息1062万元,减免税费2000余万元。2024年已拨付补助资金7500万元,发放贴息贷款75万元。对历年已建成的48个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开展“回头看”,查漏补缺,全面配套路、水、电、网等硬件设施和上学、就医、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强化产业扶持,陇西县、临洮县将搬迁群众增收与园区产业企业用工相结合,在集中安置点配套冷链物流、高效农业、家具建材等产业园区,让搬迁群众在园区稳定就业。安定区、通渭县、渭源县、漳县、岷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产业,让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强化就业保障,各县区积极推动搬迁送岗位,“职”达家门口,紧盯生态及地灾搬迁群众,大力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动态监测和“线上线下”常态化招聘对接活动,采取稳岗拓岗、组织输出、县内吸纳、奖补推动、创业扶持、产业带动、政策托底、技能提升的“八个一批” 举措,真正让群众搬迁无牵挂、落根有保障。今年第一季度全市举办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群众专场招聘会5场次,邀请了青岛市、福州市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和市、县内用工企业,提供涉及电子科技、服装制造、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家政服务、中药加工、食品加工等就业岗位2800多个,实现劳务输转2000余人,帮助500户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强化拆旧复垦,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建新拆旧”要求,强力推进拆旧复垦,编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案》《土地综合整治方案》,2022年2722户全面完成拆旧复垦,完成土地增减挂交易指标1263亩,收益金额3.789亿元(目前已到账1.717亿元),占全省交易总额38.9亿元的近10%。截至目前,2023年3600户已完成拆旧2681户,占总任务的75%,计划于6月底全面完成拆旧复垦工作,加快开展增减挂指标交易。强化资金清算,全市高度重视2023年资金清算工作,结合财政部甘肃监管局、双审、审计、省级督查反馈的问题,对2022年和2023年搬迁工作开展4轮“回头看”行动,逐项对标、逐点核对,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固强补弱,整改销号,共发现各类问题8419条,下发工作通报6期、督办函16份,所有问题目前已全面整改销号,确保搬迁对象迁出区身份信息、迁入区身份信息、三级认定信息、影像资料、补助资金到户信息“五统一”,确保搬迁数据及时更新、真实准确,经得起清查。(市局生态修复科 党卿晖) |
|
责任编辑: 市自然资源局管理员 |
分享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